• 欢迎来到宁波市房地产业协会官网
您当前所在位置:首页 >>行业资讯

亿元专项债激活存量房!保障房融资难宁波这样解

  • 发布时间:2025-09-09
  • 信息来源:宁波房地产业协会
图片

更多保障房成为“好房子”。冯瑄摄

  “没想到闲置的商品房能改成我们住得起的‘好房子’,将来通勤近、租金也合适。我们在宁波终于有了安稳的落脚点。”

  9月4日上午,新近在奉化区金沁苑项目周边企业入职的青年工程师李伟,目睹正在建设的保障性租赁住房后,难掩期待。

  据介绍,当前房地产行业处深度调整期,宁波部分区域存在商品房库存闲置现象;

  与此同时,随着城市发展,新市民、青年人等群体的住房保障需求持续攀升,“住有宜居”成为民生关切的重要课题。

  如何在消化存量商品房与补充保障房源之间找到平衡点,如何破解传统保障房建设“融资难、可持续性弱”的问题,成为地方政府亟待破局的关键。

(一)

专项债+存量收购

  面对考题,奉化区率先发力,紧扣“房住不炒”定位与民生保障要求,打出“专项债”+“存量收购”组合拳——

  将目光投向存量资产盘活,指导区属国企宁波市奉化区锦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,收购了宁波市兴奉开投建设有限公司名下金沁苑项目的88套住宅及配套车位,总建筑面积达9040平方米,总投入资金1.213亿元。

  “这些房源此前处于闲置状态,通过收购改建,能快速将‘沉睡资产’转化为‘民生资产’,既为库存商品房找到新出路,也为保障房房源注入‘新鲜血液’。”奉化区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,项目建成后,将优先面向新市民、青年人等群体出租,切实缓解其住房压力。

  事实上,这两年,面对保障房融资难题,各地因地制宜,创新体制机制,推出不同解法。

  此前,宁海县“先试先行”开展存量商品房收购工作,由宁海县城投公司收购陆潮云境府563套存量未销售的住宅,经适度装修后作保障性租赁住房使用;

  鄞州区正在利用相关融资政策,积极推动收购“沐春里”481套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租赁住房。

  “这些举措有效促进了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。”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说。

图片

(二)

“小步快跑”+“收益自平衡”

  此次金沁苑项目落地的核心突破,在于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的创新运用。

  记者了解到,按照《宁波市地方政府专项债券收购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项目“自审自发”试点工作指引(试行)》,奉化采用“小步快跑”策略:首期优先推进2幢住宅改造,既契合政策试点节奏,也为后续项目积累经验。

  今年8月底,该项目成功获批1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券,构建起不同于传统保障房的融资闭环。

  2025-2026年项目建设期利息由资本金覆盖。2027年起,将通过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、停车位收入,以及住房到期出售等收益,实现“前期政府统筹+后期自身造血”的偿债逻辑。

  “这一模式彻底摆脱了保障房‘单纯依赖财政输血’的困境。”奉化区锦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项目负责人算了一笔账,运营后项目收益不仅能覆盖年度利息,结余资金还能为到期还本“蓄力”,让保障房项目真正具备“自我可持续”的生命力。

图片

更多“沉睡资产”被激活。冯瑄摄

(三)

更多“探路”值得看见

  如今,金沁苑保障性租赁住房项目已正式落地,不仅为奉化区带来实实在在的民生与发展红利——

  88套保障房预计可解决近300名新市民与青年人的住房问题。

  从“沉睡”的商品房到“暖心”的保障房,奉化区以1.213亿元投入、1亿元专项债支持、88套保障房落地的成果,让民生保障与城市发展同频共振。

  “在破解保障房融资难上,奉化的做法值得推广。”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说。

  这个“做法”总结而言,就是存量盘活。让闲置商品房“变闲为宝”,同步实现“去库存”与“补房源”双重目标;

  金融创新。推动专项债与保障房需求精准适配,打造“政策+市场”双驱动的融资新模式;

  民生长效。以收益自平衡机制避免“建得起、养不起”,为保障房持续运营提供保障。

  统计数据显示,“十四五”期间,我市积极推动住房保障领域的各项资金要素保障,保障性安居工程中央补助资金获取总额为全国计划单列市第一,各地积极发行保障性租赁住房专项债超过45亿元,这些举措有力助推了我市保障性住房的建设筹集。

  截至目前,我市累计筹建保障性租赁住房20.55万套(间),投用超过13万套,惠及新市民、青年人26.8万人。


来源:甬派